醉酒撈月的美好句子精選三篇
文天祥詩歌中的茶文化
茶在中國很早就成為一種文化,當然,從吃、喝過渡到茶文化,其中經歷了漫漫長夜。唐朝陸羽(注1)著作《茶經》時,中國的茶文化已具雛形,《茶經》可謂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從此以后的茶事基本都是以此為指導,也以此為規范。到了宋朝,茶文化可謂發展到了極致,既有“斗茶”的賽事,也有因茶得職的“茶官”,日本現在的“茶道”就是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由南浦昭明禪師傳回日本的(注2)。
那么,到了南宋末期,中國的茶文化是什么樣的呢?由于年代久遠,我們現在只能通過當時的一些文字紀錄和著作相互印證。
文天祥(1236~1283)是南宋最后一位丞相,也是一位多產的詩人。他的詩歌都是其人生經歷的寫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當時所處的人情世故,可以看到他周圍社稷的人文百態,他的詩歌,是我們了解當時茶文化的一扇特別好的窗口。
縱覽《文山先生文集》中的詩詞,與“茶”有關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兩三首,收錄如下:
《景定壬戌司戶弟生日有感賦詩》
夏中與秋仲,兄弟客京華。
椒柏(注3)同歡賀,萍蓬(注4)可嘆嗟。
孤云在何處,明歲卻誰家。
料想親幃(注5)喜,中堂自點茶。
《太白樓》
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此鑄文淵。
男兒斬卻樓蘭首,閑品茶經拜羽仙。
《晚渡》
青山圍萬疊,流落此何邦。
云靜龍歸海,風清馬渡江。
汲灘供茗碗,編竹當蓬窗。
一井沙頭月,羈鴻(注6)共影雙。
第一首詩《景定壬戌(公元1262年)司戶弟生日有感賦詩》中寫的是兄弟二人當時同在朝廷為官,客居京師繁華之地,在弟弟生日時的感想。詩歌里面既有“椒柏同歡賀”的快樂,也有“萍蓬可嘆嗟”的愁緒。既是骨肉情深的歡愉,也是“料想親幃喜,中堂自點茶。”的思念。想到母親長輩在家即使再歡喜,也只能在大客廳里自己“點茶”湯以示歡慶。
這里出現的茶,是在慶祝的場合使用的一種禮法,可理解為一種隆重的慶祝活動,可見,當時的茶文化的確是盛行的,其次也說明它不是常態的。這就跟我們現在過年過節做的一些事情,用的一些物品,吃的一些食物一樣,平時我們并不做這些事情——做起來不容易,不用這些物品——用起來不簡單,不吃這些食品——吃起來不便宜。至于為什么是這樣,我們在今后的文章中再說。
第二首詩《太白樓》的“茶”是《茶經》里的茶。茶性本來平和綿軟,是和平的象征,茶文化適宜清靜安逸的人文環境。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天祥以茶勵志,將驅除韃虜,追求和平的決心也融入其茶詩中。
太白樓在中國比較出名的一共有三處,分別是濟寧太白樓、馬鞍山太白樓、歙縣太白樓。由于李白在濟寧生活二十多年,天天在太白樓上飲酒賦詩,玄宗皇帝對李白的征召和賞賜很多時候與其有關,所以濟寧太白樓與李白最為密切。馬鞍山太白樓位于馬鞍山市采石磯附近,面臨長江,背靠翠螺山,與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長江三樓一閣”,是“中國四大歷史名樓”之一,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這座太白樓原名謫仙樓,傳說詩仙李白常在此飲酒賦詩,最終醉酒撈月,乘鯨飛天,化為神仙。歙縣太白樓位于歙縣城西的練江邊,在太平橋西端,背后是連綿不斷的山巒,和新安碑園相依偎。傳說這里原來是一個酒肆,李白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但碰不到他,李白路過酒肆,曾在這里驟足飲酒,后人為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
文天祥的《太白樓》應該是指馬鞍山太白樓,因為只有它才在長江邊上,才有“揚子江心第一泉”之說。文天祥在征程途中經過太白樓,登樓觀景,觸景生情,以詩言志。在太白樓上面對浩瀚的長江大河,想到江心的水是泡茶最好的水——第一泉,才會聯想到茶經和陸羽,才會學著李白抒發胸臆,吟詩作對。茶文化中關鍵的一環是選水,水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茶湯的好壞,在對水的評價中自古就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的說法,可見揚子江心水在選擇泉水中的地位有多高,其典故恰恰就是來自茶圣陸羽。陸羽的對茶的研究究竟有多高妙,我們只能通過一些民間傳說和記載來了解,這其中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記載了一則陸羽辨水的故事:代宗時,湖州刺史李季卿久聞陸羽之名,一日邀陸羽一起品茶,席間,李季卿問陸羽:“煮茶用什么水最好”?陸羽回答:“山泉水最好”。又問:“天下名泉以何處最好”?羽答:“揚子江上的南零水”。李季卿為了驗證陸羽的話,遂命兩名士兵駕船去取南零水。兩名士兵奉命取了水,途中卻因船身晃動,桶里的水溢出一半,士兵怕長官責怪,就近用靠岸江水加滿后,便回來交差了。陸羽用木勺舀起水來看了一眼說,這是揚子江的水,但不是南零的,這水是靠近岸邊的。士兵爭辯道:我親自到南零汲的水,大家都親眼目睹,不信可以問其它人,這怎么會有錯呢?陸羽未置可否,讓士兵將水倒入盆中,剛剛倒了一半,陸羽忽然叫停,說從這里開始才是南零水。士兵大驚,沒想到陸羽僅憑目測就發現了自己做的`手腳,這一下不得不口服心服,大家對陸羽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件事傳揚開去,人們都感嘆茶圣果然名不虛傳。
“揚子江心第一泉”作為詩歌的第一句,既是應景寫實,又是因故用典,可謂匠心獨運,出神入化。“南金”是自許,“文淵”是神往,他希望來到太白樓上沾點詩仙的光輝,鑄就未來學識淵博的文才膽魄。文天祥非常清楚,要想過上和平的生活,首先必須成為好“男兒”,作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應該承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和義務,將肆逆中原、涂炭生靈的侵略者趕盡殺絕,這就是第三句“男兒斬卻樓蘭首”的意思,“樓蘭”意指西域,是對外來侵略者的泛稱。只有完成目前的艱巨任務,將來才會出現太平盛世,才有空“閑評茶經”,才有機會“拜羽仙”。換言之,詩歌以“閑評茶經拜羽仙”作為和平生活的象征,可見茶文化在當時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第三首詩《晚渡》被編在《文山先生文集》第14卷中《指南后錄》卷之一(下)里,這一卷的作品是文天祥在獄中自己編好的,都是在被元軍生擒后北上途中及牢獄中寫的詩詞、文章等。《晚渡》顯然是其被押解北上時的作品,才會出現“青山圍萬疊,流落此何邦。”的詩句,因為他是被押送的人,所以走的是什么路,走到什么地方自己都不清楚,否則就解釋不通了。“云靜龍歸海,風清馬渡江。”是寫景,描述當時的周邊環境,“云靜”、“風清”反映出詩人的樂觀主義精神,雖然被羈押囚禁,但仍然樂觀向上,也可以看出,其押送人員對他還是不錯的,讓他有心情賞景斌詩。這首詩中表面看好象與“茶”沒有關系,實際上仔細品味就會發現,“茶”是隱含在第三句中——“汲灘供茗碗,編竹當蓬窗。”。“茗”就是茶,“茗碗”就是茶碗、茶杯,所以,我說,這也算是一首茶詩。“汲灘”是指河南南陽鄧州市汲灘鎮,它座落于湍河、趙河、嚴陵河三河交匯口的東岸。始稱三河口,后謂急灘,最后才是汲灘,但這一叫法看來至少也有七百多年了。三河口常年船只不斷,船戶與農戶經常在此交換、買賣東西,逐漸形成為一個遠近有名的集市。另據文獻記載鄧州附近的“鄧州窯”(注7)位于今天河南南陽鄧州內鄉大窯店,距鄧州約50多公里,鄧州窯雖不是官窯,但也是宋代名窯之一,出產的陶瓷產品當然需要運輸和販賣出去,因此,汲灘的集市和運輸條件自然成為其銷售的有利條件,這才會有文天祥詩中的“汲灘供茗碗”,文天祥也才知道自己到了鄧州。后面的句子是寫他自己的境況,理解起來比較簡單,這里不再細述。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末期品茶已有專門的茶碗,而且有專門的名窯燒制,可見,茶文化確實已具備一定規模。
綜上所述,我們從文天祥為數不多的茶詩中可以看出,第一,在南宋末年,茶文化是盛行的,既是隆重的,但也并非常態;第二,當時茶文化是崇高的,令人向往的,甚至可以作為和平美好生活的象征;第三,茶文化是有群眾基礎的,是百姓喜愛的,其器具是專門生產和交易的。
這就是文天祥詩詞中關于茶文化給我們的啟示。
注:
【第1句】:陸羽 733年-804年,一名疾,字鴻漸,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漢族,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第2句】:日本《類聚名物考》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第3句】:椒柏 漢 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長”原注:“正日進椒柏酒。椒是‘玉衡 ’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藥。進酒次弟,當從小起--以年少者為先。”。
【第4句】:萍蓬 比喻輾轉遷徙,沒有固定居所,喻行蹤轉徙無定。 唐 杜甫《將別巫峽贈南卿兄瀼西果園四十畝》詩:“苔竹素所好,萍蓬無定居。”。
【第5句】:親幃 親:父母;帷:帷幄,帷幔,帷帳。
【第6句】:羈鴻 《漢典》:亦作“羇鴻”。猶征鴻。 唐 王昌齡 《出郴山口至壘石灣》詩:“寒月波蕩漾,羇鴻去悠悠。”。 唐 柳宗元 《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詩:“杳杳漁父吟,叫叫羈鴻哀。” 明 文徵明 《夜坐》詩:“微風吹空星漠漠,時有羇鴻夜寥廓。”
【第7句】:《陶錄》全名為《景德鎮陶錄》清代景德鎮人氏蘭浦原著,六卷,后經弟子鄭廷桂增補為八卷,另加入卷首《圖說》和卷尾《陶錄余論》共十卷,在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異經堂刻印刷出版(四冊一函)。卷七《古窯考》洪州窯、越窯、柴窯、鄧州窯、建窯等 宋代名窯甚多,如饒州窯、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建窯、象窯、吉窯、董窯、鈞窯、耀州窯、鄧州窯等等,皆為名品,各具特色。
文天祥詩歌中的愛國主義情感
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矛盾交錯復雜的南宋末年。
文天祥的一生有過很多波折坎坷,但作為封建士大夫,他渴望有所作為,以一展宏圖。忠君愛國是其最主要的精神品質。細讀其詩作,這種愛國主義情感又表現為:豪情壯志、錚錚鐵骨、幽憤情緒、耿耿丹心。
1 “聞雞坐欲馳”的豪情壯志
文天祥自幼受父親文儀的熏陶感染。公元1256年,文天祥參加科舉考試,20歲的他考取了進士第一名。可天不隨人愿,因其父親病逝,為遵孝道,不得不守制三年。公元1259年守制期滿,文天祥被朝廷任命為承事郎、簽書寧海節度制官廳公事,自此開啟了他光明正義而又艱難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時文天祥也正值血氣方剛的年齡,他懷揣著滿腔的熱情和雄偉的志向。其《夜坐》中“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化用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抒發了立志報國、勤勉不已的豪情,率真地表達了自己“簸揚且聽箕張口,丈夫壯氣須沖斗”的雄心和為報效祖國建立不朽勛業的抱負,可見忠肝義膽、氣宇軒昂。但因時事艱難,宋朝政廷軟弱無能,自己的直言忠諫一時又不能被朝廷所接受,加以得罪朝中權貴,一時難酬抱負。但其奮發有為的思想、立志報國的志向一直沒有變,“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長共暮云愁”,“鐵石心存無鏡變,君臣義重與天期”。
正由于其滿懷豪情立志報國的雄偉抱負,使他即便在兵敗被俘的'日子里都能始終抱定“將以有為也”的信念,跟元軍作不懈的斗爭。
2 “餓死真吾志”的錚錚鐵骨
公元1274年6月,元首忽必烈率20萬大軍大舉進攻南宋政廷,南宋頓時陷入危急境地。此時的文天祥再也按捺不住了,要跟元軍作堅決的斗爭,于是他四處征集義軍,招納英雄豪杰。至公元1275年4月,文天祥已集結義軍一萬余人并開赴臨安準備抵御元軍的進攻,以保大宋江山。由于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作戰英勇,但最終還是未能擋住元軍銳利的兵鋒,臨安危急。
后謝太后派文天祥出城與元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不料,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扣留住了,元帥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但文天祥軟硬不吃,堅貞不屈。后行至鎮江,文天祥借機冒險出逃,歷盡艱難險阻,到達福州。因其不滿張世杰專制朝政,文天祥離開朝政并輾轉各地繼續聯絡抗元義軍,堅持斗爭。至公元1278年冬兵敗被俘,于公元1282年底在柴市慷慨就義。
“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文天祥此時被俘北行途經南安軍,如不被俘本能回到故鄉廬陵,所以詩人只能發出“歸鄉如不歸”的感嘆,可見其心情悲苦。想想自己身系拘囚,不能再為朝廷盡忠盡力,于是就決心餓死以殉國,表示了誓不投降的決心,讀來尤其感人肺腑。展現了一個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形象。
3 “眼看胡馬淚痕多”的幽憤情緒
在南宋末年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文天祥的詩歌還表現出深深的幽憤情緒。眼看南宋政廷一步步走向衰亡,加以自己的豪情壯志一時又難以實現,文天祥的心中不免生發憂慮和惆悵。在得罪權宦董宋臣被貶瑞州事,文天祥不由得憂心忡忡,“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鬢欲斑”,雖身處異地,但仍然念念不忘要收拾舊山河。
在兵敗被俘、身陷囹圄,南宋政權被元軍步步蠶食直至滅亡的那段“非人世所堪”的日子里,文天祥這種悲傷幽憤的情緒在其詩歌中時有體現。可在目睹偏安江南一隅且軟弱無能的南宋政權在遭遇元軍大肆進取中原而顯得手足無措節節敗退的情景時,文天祥不由得悲從中來,心中的憂憤一時難以釋懷。
又如“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淚灑南風”,“獨自登樓時柱頰,山川在眼淚浪浪”,“江山有恨銷人骨,風雨無情斷客魂。淚似空花千點落,鬢如碩果數根存”,“猶是江南佳麗地,徘徊把酒看蒼天”,“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這些詩句無不包含著詩人那對祖國命運前途的憂患。
而這種悲傷幽憤的情緒,也正是文天祥忠貞愛國情操的重要體現。
4 “以身殉道不茍生”的耿耿丹心
其實貫穿文天祥詩歌始終的內在情結是其對祖國的一片赤誠、耿耿丹心。在其詞《酹江月》中“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可見其對祖國山河的摯愛和愿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至死不渝的忠貞。
這種愿意舍身殉國的大氣魄,在其代表性長詩《正氣歌》中有著最為集中的體現。他飽含深情的筆墨極力歌頌歷來愿“以身徇道不茍生”的英雄人物,文天祥也更愿意以身效法他們,為追求“正氣”而舍生取義,并且認為這種“正氣”“當其貫日月”。因而,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可謂義無反顧。《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樣“感情充沛,筆墨酣暢,具有深沉剛健、悲壯凄涼的藝術風格,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的英雄氣概。”
還有,“挽眉北去明妃淚,啼血南飛望帝魂”,“詩書禮義圣賢徒,竭心磬志盡匡扶”皆展現了一位愛國詩人堅貞不屈的威武形象。而且這份忠心從未改變,“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為收復山河,盡忠朝廷他顯示出了“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雖然在我國詩歌史上,文天祥的作品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始終是一位鐵骨錚錚、忠肝義膽、頂天立地的英雄。他那心憂天下堅忍不拔“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的民族氣節,構成了我國愛國主義思想寶庫極為珍貴的一顆光耀千古的璀璨明珠。
文天祥詩歌及其風格
文天祥詩歌及其風格文天祥是宋代末年代表性詩人,一生經歷了早年仕途,中年宦海沉浮的軍戎生活以及最后的戰敗被俘從容殉國這三個階段。
文天祥詩歌及其風格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道人,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元兵渡江之際,文天祥奮起御敵,后為元人所禽,囚于燕京四年,忠貞不屈,為國捐軀。他的詩歌主要是以德元年起兵勤王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多以書寫性情為主,一共三百首左右,后期以詩歌紀行,效杜詩為主,詩歌風格也呈現出獨有特色。
【第1句】:文天祥生平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元名臣,他生活的年代是一個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他的一生與宋末元初那場殘酷的民族征服戰爭結合,以時間為軸,融入到當時復雜的環境之中,他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受良好家教熏陶的青少年時期。文天祥出生于南宋理宗時期自古文人薈萃的江西廬陵,他們祖輩均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這對于文天祥的人格影響非常深刻。文天祥二十歲時候,進入著名的學者歐陽守道主持的廬陵白鷺書院讀書,這位儒學大師以“有益于時用”為宗旨教書育人,為文天祥以后的人生道路種下忠義的種子。他于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參加臨安的禮部考試,并以第一的成績應舉成功,但在他狀元及第幾天之后,他的父親便去世了,他們兄弟幾人開始了為期三年的丁憂守制。其次是宦海沉浮的仕途及其軍戎生涯。開慶元年蒙古開始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全國上下人心惶惶,有宦官勸說皇上遷都,文天祥便上書反對,建議將這種奸佞小人斬殺,但被駁回,他請職還鄉。咸淳十年(1274),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顏率兵二十萬侵宋,面對來勢洶涌的敵人,文天祥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兵勤王的歷史重任,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軍戎生活,這期間經歷了家人被俘,但苦于力量懸殊,守到最后還是戰敗。他的愛國之心與精神卻感動著所有人,為了祖國的安危,為了反對投降,堅持抗戰,文天祥用他的實際行動,為國家和民族譜寫了一曲催人淚下的正氣歌。[1]最后是戰敗被俘,從容殉國時期。文天祥被捕之后,元朝的統治者也看中了他這根巍巍不倒的旗桿,企圖說服他投降,為元朝效力,但是沒能動搖他的決心。就這樣,文天祥以囚徒的身份踏上了北上的行程,繼之幽囚燕獄四年,在獄中的這一時期的詩歌也是他在文學史上愛國精神與民族正氣最強烈的表現,文天祥完成了大量的詩歌創作。在囚禁幾年無效之后,元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八日,文天祥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不拜,元人也最終將其殺害,這位民族英雄終以三首慷慨悲涼的絕命詩懷著對自己祖國的深沉熱愛走完了他四十七年光輝的生命歷程。
【第2句】:文天祥詩歌內容
文天祥的詩歌收錄在《文山先生全集》中,共有詩歌830余首,他的詩是詩人首次將國家與個人命運結合在一起,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奮斗史,也是繼杜甫之后,又一部“詩史”。
(一)前期:酬唱贈答、抒懷言志詩
文天祥前期詩歌約有三百余首,因為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這一時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贈答與抒懷言志之作,這時候的詩歌在藝術及思想深度上雖不及他后期的創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2]”這些寫得豪邁奔放,雄健壯闊,將文天祥早期的那種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火熱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還出現有“何日洗兵馬,車書四海同。”這一類描寫南宋末年外族侵入,表達對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結束戰亂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較深的作品。[3]
(二)后期:愛國詩、紀行詩
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大多收錄在《指南錄》、《指南后錄》、《吟嘯集》、《集杜詩》中,一共有五百七十余首,這一時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貞之心并未減少,創作量也很大,這一時期他的詩風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詩紀時事,以詩紀所遭。《指南錄》中大部分篇章是敘述文天祥被俘北行,雖身處艱難困境,卻依然充滿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命運為己任的紀事詩。《指南后錄》是文天祥詩歌思想深度,表達感情最為強烈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文學史上愛國精神與民族正氣最強烈的表現,是文天祥自己自勵與忠貞的幾張表現。有《過零丁洋》、《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名句流傳千古。他的《集杜詩》二百余首分別記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爭、起兵勤王被俘入獄與追憶前人舊事、感嘆世事的個人生平遭遇,將國家興亡、民族命運與自己的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充分表現出他愛國,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與國家命運共存亡的愛國之情。
【第3句】:文天祥詩歌藝術特色
文天祥不單以愛國英雄的形象吸引著眾多人,同時它的詩歌也已獨特的藝術特色感動著眾多的讀者,以下將主要從語言與表現手法等幾個方面來詳細論述其詩歌特色。
(一)語言風格
文天祥的詩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夠以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感情,是詩歌極富表現力。如《紀事》這幾首詩,用特別常見的口語化語言將面臨敵人的威逼利誘與壓迫依然能夠慷慨從容,嚴詞相待,終不辱使命的愛國主義形象刻畫的生動形象。以這種外表平易曉暢,意蘊卻深刻綿延的語言,不但顯示出他對于平時生活的'認真觀察,同時還顯示出他語言運用能力的精通。在他其他一些詩中還顯示出他獨具特色的一面是雖有些詩句對語言千錘百煉,卻絲毫顯示不出生硬晦澀的地方,還有這些“風搖春浪軟,礁激暮潮雄”、“ 櫓聲人語小,岸影客心長。”這些詩句,也足以見出他語言極具特色的一面。 (二)連用用典
對于典故,前人的研究有很多,用典也是歷代文人學者所關注的一種寫作技巧和方法[4],文天祥卻能夠十分貼切的巧用這些典故。在他前期詩歌中,使用較多的是文學典故,比如在這首《閑居和云屋道士》中,反用王羲之蘭亭集會時候感嘆時事、感嘆人生的典故,認為有些事不應該背后議論,既已事成定局,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放曠達一點呢,于豪放曠達之中又透露出絲絲的憂憤之情。在他的后期詩歌中,由于所處環境的特殊,作為一名愛國志士,詩歌中運用歷史典故較多,他從年幼時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讀《左傳》、《史記》、《漢書》,在他的《正氣歌》中運用一系列蘇武、董狐、張良等烈士的典故來表明他的決心。文天祥的這種連用典故的現象,不但不顯得刻意銜接,詩中的慷慨義氣讓人讀后,反而可以給讀者帶來無限的鼓舞。
(三)賦筆、比興手法的運用
在宋代,由于當時的理學派倡導質直詩風,又由于他從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此時代的文天祥賦筆與比興的手法在他的詩歌創作中運用的較多。在他的《指南錄》中,主要是敘述他出使元營,被拘后設法逃脫歸國的艱苦經歷,他在這里采用了唐代杜甫用組詩記事的方法創作,這類以記述自己遭遇,刻畫生活環境惡劣的詩篇基本都以賦筆的方式完成。在《指南后錄》與《吟嘯集》中,詩人將賦筆與比興二者結合運用,將自己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國恢復自由并對于元人無論怎樣的恐嚇與誘惑都不活動搖他的忠貞之心。詩人將這兩種手法結合運用,即表明自己遭遇,又表現出自己決心的用法,在宋詩中給后人影響非常深刻。
文天祥雖落入元軍之手,是很不幸的經歷,但對于他這一階段的創作來說,卻是他詩歌最具價值,藝術性最強的時期。文天祥的優勢就是從軍生涯以及生平所遭對他的影響中,他以詩歌紀事紀行,創造出宋代文學史上的一部“詩史”,在文學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輝煌的一筆,為后代創造出無限的財富,愛國情懷也影響著古往今來的每一位讀者。
拓展閱讀:關于文天祥歷史古跡
文山城墻
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跡,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墻”。 “文山城墻"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城北茫蕩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余米、寬【第4句】: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為夯土所筑,十分壯觀。
遺址后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墻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后即著手籌建這一帶城墻。因為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墻成為當務之急。按理說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第3句】: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墻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眾抗元熱情之高漲。后來人們傳說文丞相抗元氣節驚天地泣鬼神,筑墻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墻稱為“鬼城墻”。
江西遺墓
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騖湖大坑之原。
走進墓園,心里為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鐫刻著“仁至義盡”四個大字,邁過石拱橋,登上石級神道。神道為47米長,寓意為文天祥走過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兩旁,翁仲、石獸肅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從山下仰望墓塋,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謂獨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塋,呈圓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狹長直立的石臺階,整個造型,如一柄利劍,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這一切似乎向人們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的性格。
文天祥《夜坐》詩歌鑒賞
夜坐是五言律詩,作者南宋文天祥,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文天祥的詩歌鑒賞,歡迎閱讀~
文天祥 淡煙楓葉落,細雨蓼花時。 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注釋】
①夜坐,此詩寫于起兵勤王之前。
②蛩,蟋蟀。
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彎彎曲曲,連綿不絕,這里是遙遙無期的意思。
【簡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全詩沉郁頓挫,頗有杜甫風味。
前兩聯即景抒情,詩人描繪出一幅肅殺凄涼,而又有聲有色的迷蒙秋雨圖。淡煙籠罩著楓葉,細雨飄打著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邊,凄切的蟬鳴回響在四壁,真是可畫可詩。被迫罷官,退居文山的詩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發心中的郁悶和不平。
后半轉入抒情,先化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以抒發遭打擊的怨恨,再訴說壯志難酬的痛苦。尾聯陡起,一掃沉郁悲涼,轉為仰天浩歌,率直地發出“丈夫壯氣須沖斗”式的'吶喊.
逶迤:對蹉跎日月的無限感慨。
尾聯:運用祖逖聞雞起舞這一常典,很好地表達了立志報國,壯心不已的真實情感。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男,漢族,吉州吉水(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不懼風寒的神韻 孤高品格的象征。
【閱讀延伸】
閱讀下面這宋詩, 然后回答問題。(8分)
夜 坐 文天祥 淡煙楓葉路,細雨蓼花時。 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注釋】 ①此詩寫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國家艱危,各地將官大都觀望,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召集兵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彎彎曲曲,連綿不絕,這里是遙遙無期的意思。
(1)本詩首聯、頷聯描繪了怎樣的意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要分析全詩主要采用的表現手法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3句】:
(1)淡煙籠罩著楓葉,細雨飄打著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邊,凄切的蟬鳴回響在四壁,真是可畫可詩。(2分)這幅肅殺凄涼的夜坐圖,使全詩在沉郁悲涼之中又顯慷慨悲壯。(2分)
(2)詩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繪了一幅肅殺凄涼,而又有聲有色的迷蒙秋雨圖。抒發了詩人遭受打擊的怨恨、壯志難酬的痛苦。(2分)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要力挽狂瀾,表達了立志報國,壯心不已的真實情感。(2分)(共8分,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