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被貶后名句
蘇軾是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在眾多領域有著不菲的成就。但是蘇軾在詞這個領域的貢獻超過了文章與詩歌,不僅將詞從“小道”的尷尬境界中擺脫出來,并突破了“艷科”這一傳統,使得詩與詞真正做到并駕齊驅。蘇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他的詞縱橫肆意,豪放壯麗,詞風開闊大氣,詞境蘊含哲理。
然而作為文學巨匠的蘇軾,他在仕途上可謂歷經坎坷。在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推行新法,突遭逮捕,險遭殺害,這是一場稱為“烏臺詩案”的災禍。蘇軾雖未身死,但仍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的監視。
蘇軾被貶黃州之后,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其中就有一首《卜算子》,黃庭堅對這首《卜算子》的評價非常高,“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最后兩句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的上闋寫蘇軾深夜所見到的景象,開頭二句“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寫出蘇軾所處環境的清幽冷寂,同時也是蘇軾內心凄涼的體現。幾縷清冷的月輝,更漏盡后的寂靜,都在渲染著蘇軾孤獨的境地。夜半時分獨自往來,無人知曉,與縹緲的孤鴻一般。這里的“幽人”與“孤鴻”相對,幽人即孤鴻,蘊含雙關的手法在其中。
下闋中的首句“驚起”可解讀為蘇軾夜行受驚,亦有指代“烏臺詩案”仕途坎坷之意;“恨”可作為孤獨寂寥的內心,無人懂得幽人或孤鴻的志向。末兩句雖寫孤鴻揀盡寒枝,最終露宿冷寂的沙洲荒野之中,但實際上是蘇軾自比,即使明知必死無疑,仍不愿附和。幽人與孤鴻在志向上的惺惺相惜,使得二者重疊起來。《蓼園詞選》中贊嘆“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
蘇軾常以所思所想入詞,這首《卜算子》便是蘇軾當時初貶黃州的自況,體現了蘇軾孤芳自賞,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也隱藏著他內心的清冷與孤寂。蘇軾一生豪邁,即使因烏臺詩案被困黃州,也不改其志向,更是在黃州完成了《赤壁賦》《赤壁懷古》等千古文章。
杜甫被貶后寫的千古名句有哪些
老杜一生沒當過什么大官,安史之亂以后唐肅宗任命其為左拾遺,后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同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根據所見所聞寫出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老街味道
這幾首都是古體詩,古體詩以賦為主,較少比興,沒有平仄對仗的要求。詩句質樸無華,記錄了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有無邊的痛苦也有一種潛藏的力量。
就說一句吧: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無家別》
真是詩家妙理,平淡道出,觸人心骨。
@老街味道
蘇軾為什么被貶那么遠
蘇東坡的貶官之途有多遠?他一生遭逢三次貶謫,最后一次被宰相章惇先貶惠州(今廣東惠州),任寧遠軍節度副使,再貶昌化(今海南昌江),任瓊州別駕,當時蘇東坡61歲高齡,以此高齡貶至茫茫大海之外,也確實是夠遠的了。
蘇東坡為何會連遭貶謫,而且貶得那么遠?其原因眾說紛紜,不過,有一個關于他的故事,可作此問題的題解。據明朝曹臣《舌華錄》記載,一日,蘇東坡飯后散步,拍著肚皮問侍婢:“你們說,此中所裝何物?”一婢女回答說:“都是文章。”蘇東坡搖頭,不以為然。另一婢女回答說:“滿肚智慧。”蘇東坡繼續搖頭。愛妾朝云卻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聽完,立時捧腹大笑,朝云一語中的。
蘇東坡確實不合時宜。他入仕不久,宋神宗和王安石推動“熙寧變法”在全國鋪開,蘇東坡不由自主地卷進了這場風波。當時,蘇東坡在基層任職時間較長,耳聞目睹新法的執行情況,尤其“青苗法”損害了百姓利益,便上書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于是,聽不進意見的宋神宗,立刻把當時已經在京任職的蘇東坡貶到地方,讓他靠邊站了,他遭到了第一次貶官。
后來,蘇東坡干得不錯,接連升任地方知府。然而,蘇東坡是文壇巨擘,又心直口快,隨著變法的深入,他看到了更多的弊端,便又向朝廷上書,反對變法。王安石以矯枉過正的態度推動變法,此時不能有過多的反對之聲,加上蘇東坡是“意見領袖”,他的話往往能左右輿情,在此關鍵時候,不及時制止,變法將功虧一簣。
因此,王安石指使御史,以蘇東坡詩文中有攻擊新法、譏謗皇帝之語彈劾他,蘇東坡因此入獄,坐牢一百零八天,史稱“烏臺詩案”。當然,后來證明此皆莫須有,蘇東坡被釋放,下放地方,戴罪立功。
后來,王安石去朝,司馬光上臺,又盡廢新法,不合時宜的蘇東坡又批評某些新法于民有利,不應該全盤廢除,他因此得罪了司馬光,結果又遭到貶謫。紹圣元年(1094),繼位的宋哲宗起用章惇為宰相,章惇曾遭保守派的打擊,他在復行新法的同時,還大肆對保守派進行報復,他把蘇東坡先貶到惠州,后貶到海南,蘇東坡后來遇赦北歸,竟死于歸途。
蘇軾被貶到過什么地方,最遠的在哪
蘇東坡一生被朝廷貶官三次,第一次是1080年,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貶居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岡,在黃州呆了5年后,又遷常州,又至登州,即今天的今山東蓬萊;第二次1094年,先貶定州,即今天湖北定州,再貶惠州,遠至嶺南了;第三次是1097年,貶為瓊州別駕,儋州安置,貶到海南,那已是茫茫海外的化外之地了,這是蘇東坡被貶最遠的地方。
蘇東坡第一次被貶是因為熙寧變法。宋神宗上臺后,起用王安石為宰相,推行了熙寧變法。變法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宋朝當時財政困難、民窮兵弱的局面,擺脫落后挨打的境況。王安石天縱英才,立志高遠,熟悉民情,洞悉經濟,在他的主持下,推行了一系列關于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由于急于求成,對推行改革的官吏過于苛責,許多官吏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便欺上瞞下,蒙混過關,甚至魚肉百姓,從中得利,因此出現了一些擾民傷民之事。特別是推行青苗法的過程中,官吏任意攤派,使老百姓受到與改革初衷相違背的傷害。因為蘇東坡當時在基層做官,看到過一些傷民案例,便對變法提出過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但宋神宗求勝心切,聽不得半點意見,而御史們又喜歡“觀風彈事”,看皇帝的臉色,一看皇帝對蘇東坡有看法了,立馬聞風而動,仔細研究蘇東坡的詩文,而后按圖索驥,羅織了一些罪名,特別是從蘇東坡的奏表《湖州謝上表》,還有詩歌《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中,找到了蘇東坡一些發牢騷的句子,以譏謗皇帝、攻擊新法的罪名,彈劾蘇東坡,蘇東坡因此入獄,坐了一百多天的牢,史稱“烏臺詩案”。蘇東坡出獄后,就被貶到了黃州。
其實,蘇東坡只是文人氣性,詩人品格,講話做事,喜歡付諸文墨,但說他堅決反對變法,這不符合事實。而且,他與王安石的私交一直不錯,也佩服王安石的才華和能力,1086年,王安石去世,朝廷贈王安石太傅,蘇東坡負責起草誥命《王安石贈太傅制》,他在制中說:“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于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對王安石的評價是非常之高的。
蘇東坡不以站隊來表達政治立場,而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和調查了解,來以事實說話,所以,他因發表對改革看法而遭到貶官,他并沒有與王安石成為宿敵。當王安石去世,司馬光上臺,盡廢新法,蘇東坡又說變法的益處和變法的好話,結果讓保守的司馬光也非常不快。
1094年,宋哲宗啟用章惇為宰相,章惇在復行新法的同時,對反對派大肆進行報復,因為蘇東坡當年對變法提出過意見,章惇因此將蘇東坡貶至嶺南惠州,為寧遠軍節度副使。蘇東坡最大的優點在于,無論怎樣的苦日子,他都能過出不錯的滋味來,以前在黃州也好,現在到惠州也好,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他都優游自樂,比如開荒種地,手抄《金剛經》,鉆研烹飪等等。在惠州,他曾作詩曰:“為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 多么的悠閑自在!
但這卻觸動了章惇敏感的神經,他見蘇東坡過得不錯,立刻又將已經61歲的他貶到了海南,幾乎把人給做絕了。后來,章惇的結局也不好。
蘇軾有哪些經典詩詞名句
謝謝!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第1句】:詞
“以詩為詞”的手法則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第2句】:詩
蘇軾與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代文豪蘇軾官場屢屢被貶,你認為這是什么原因
大文豪 蘇東坡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思想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還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些品質之薈萃于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能多見的。
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并不精于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于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
他能狂妄怪僻,也能莊重嚴肅,能輕松玩笑,也能鄭重莊嚴,有喜悅、有愉快、有夢幻的覺醒,有順從的忍耐,詼諧幽默,甚至自吹自擂,苦中作樂……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光風霽月,高高超越于茍茍營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這也就是他一直官途不穩,特別是經過烏臺詩案后,幾起幾落,多次被貶,先是貶黃州,復起后又再貶到惠州,最終被貶至海南儋州,
當年遇赦北歸時,應朋友之約回到江蘇常州,一路奔波,最后竟然終老常州。蘇東坡一生作為文學家聲名滿天下,作為政治家卻失意官場,年輕時候,蘇東坡驚嘆江蘇人杰地靈,后來應同科進士之邀多次到訪常州,并在宜興買地以為終老計,在第二次遇貶時,多次上書,乞歸常州,在杭州做通判時,有一年除夕經過常州,為不打擾當地官民,特意停在常州城外,并寫下“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
的名句,表達對常州的喜愛和眷戀,所以最后時候還是決定回到常州,最后終老在常州的藤花舊館,也算是圓滿了。筆者年初到常州追尋東坡足跡,寫下詩句以為紀念:
上朝下野兩堪悲
老來萬事漸向微
一生漂泊身如寄
萬里游罷心思歸
藤花舊館浮云重
艤舟新亭落日稀
毗陵父老爭相迎
從此夜夜許相依
步東坡常州詩韻
記游藤花舊館艤舟亭
為什么蘇軾一生多次被貶和流放,卻沒有被殺死?如果生活在明清時期,這樣的文人會是怎樣的下場
謝謝悟空回答,蘇軾字子膽,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才華絕代,在詩,文,詞及繪畫,書法上均極有造詣,幸虧是生在宋代,若明清時期,恐怕是身首異處的下場。蘇軾文才難得,但性格孤傲,他不喜歡拉黨結派,攀附權貴,又喜歡抨擊時政,這樣的人注定了一生命運坎坷,神宗朝與變法新黨政見不合,自請外任。歷任杭州通判,轉知密州,徐州,湖州。烏臺詩案爆發,變法新黨乘機參奏,差點喪命,幸虧王安石惜才,出面作保,才撿回一命。哲宗朝累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守舊派又重新掌權,但他又與舊派不和,指出種種弊端,又被守舊派不容,趕出京都,再貶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赦還北歸,病死于常州。
宋朝是一個興文重教的年代,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即宣布三條法規,期中一條就是刑不上大夫。就是很愛惜看重讀書人,之所以宋文化鼎盛到空前絕后,宋詞在中國歷代文化中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蘇軾得益于那年代,讓他的文學創作舉世矚目,也從一次次政治打壓中幸運生存下來。淺見!
蘇東坡被貶海南后,青黃不接時吃了什么慘不忍睹的食物
這道菜誰都不敢吃,曾經毒死過很多人,但是蘇東坡吃后卻說一一值得一死。
《河豚》它花我國南海一帶物資非常豐富,但無人敢吃,因為毒死過很多人。
所謂物極必反,誰能想到,體含劇毒物質的河豚竟是天外珍物。
蘇大學士好這一口,蘇軾埋頭大吃,一通狼吞虎咽后,一盤河豚己被吃了個精光。放下筷子,贊道:值得一死。
河豚毒性大任人不敢吃,去掉五臟沒問題。
這就是蘇軾不但點評獨到,就連膽識也十分過人。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寫月亮的名句是哪一句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該篇文章是蘇軾貶到黃州第四年所寫,記錄了在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表達了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文中“月色入戶”,是擬人化描寫月亮光,似乎月光了解作者的苦悶,入戶來尋他,幫他排解苦悶。
最傳神的應該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文中沒有一個月字,可是又把月光表達的淋漓盡致。“積水空明”,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凈明亮,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藻荇交橫”是月光下水草搖曳生姿,靜中有動,堪稱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