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遁”的成語(46個)
本文整理了遁名改作、深藏遠遁、飛遁離俗等含“遁”的成語46個,其中“遁”開頭的成語28個,“遁”結尾的成語13個,“遁”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遁”開頭的成語【第1句】:遁名改作[dùn míng gǎi zuò]
【解釋】竄改物名,改變作品。
【第2句】:遁跡藏名[dùn jì cáng míng]
【解釋】猶言隱居不出。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八九回:“功成辭賞,遁跡藏名?!?/p>
【第3句】:遁世長往[dùn shì cháng wǎng]
【解釋】避世隱居而長期不出。
【出處】明·歸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壽序》:“其所見四方賢公卿大夫、名士才人有幾;遁世長往、懷道蘊術之士有幾?”
【第4句】:遁跡方外[dùn jì fāng wài]
【解釋】猶言避世隱居于僧道中。
【出處】清·顧文彬《過云樓書畫記·衡山補圖元賢深翠軒詩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愷、秦衡、陸敘,類皆元季遺民,或逃名字宇內,或遁跡方外,并不欲以姓字傳者?!?/p>
【第5句】:遁跡銷聲[dùn jì xiāo shēng]
【解釋】指隱居不出。
【出處】《舊唐書·韋嗣立傳》:“若任用無才,則有才之路塞,賢人君子所以遁跡銷聲,常懷嘆恨者也?!?/p>
【第6句】:遁跡匿影[dùn jì nì yǐng]
【解釋】指隱藏蹤跡和身形。
【出處】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七》:“但諸公皆不知用兵,聞賊至則盛怒而出,一有敗衄則退然沮喪,遁跡匿影唯恐不密。”
【第7句】:遁入空門[dùn rù kōng mén]
【解釋】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我聽見,并不驚異?!?/p>
【示例】他一時想不開就遁入空門。
【第8句】:遁世無悶[dùn shì wú mèn]
【解釋】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出處】《易·乾》:“不成乎名,遁世無悶?!笨追f達疏:“謂逃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示例】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進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
【第9句】:遁世離群[dùn shì lí qún]
【解釋】猶言避世獨處。
【出處】《元史·隱逸傳序》:“后世之士,其所蘊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為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群,謂之隱士?!?/p>
【示例】寶釵道:'你既說“赤子之心”,古圣賢原以忠孝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離群無關無系為赤子之心。’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第10句】:遁形遠世[dùn xíng yuǎn shì]
【解釋】猶言避世隱居。
【出處】《后漢書·逸民傳·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遠世,豈飲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隱絕,終不降屈。”
【第11句】:遁世離俗[dùn shì lí sú]
【解釋】指隱居而屏絕世俗往來。
【出處】《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p>
【第12句】:遁天之刑[dùn tiān zhī xíng]
【解釋】指違背自然規律所受的刑罰。
【出處】《莊子·養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示例】“死底境地為生者所不知,所以畏懼,不知生是'天刑’,故如《養生主》所說,死是'遁天之刑’,是'呼之縣解’”。 ——許地山《道教史》第四章
【第13句】:遁身遠跡[dùn shēn yuǎn jì]
【解釋】猶言避世隱居。
【出處】宋·葉適《趙孺人墓銘》:“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窮水絕處,慕王霸、梁鴻夫婦,賡《麥秀》、《五噫》之歌,將遁身遠跡以自娛佚?!?/p>
【第14句】:遁跡黃冠[dùn jì huáng guàn]
【解釋】指避開塵世而做道士。
【出處】劉復《奉答王敬先生》:“原來先生是個留學日本速成法政的學生,又是個'遁跡黃冠’的遺老,失敬失敬。”
【第15句】:遁名匿跡[dùn míng nì jì]
【解釋】遁:隱藏;匿:藏匿。隱姓埋名,不讓人聞知。
【出處】宋·蘇舜欽《粹隱堂記》:“一不與細合,則颯然遠舉,遁名匿跡,惟恐有聞于人也?!?/p>
【示例】為了逃避責任,他竟然遁名匿跡了。
【第16句】:遁世隱居[dùn shì yǐn jū]
【解釋】指避世而深居不做官。
【出處】漢·焦贛《易林·革之旅》:“遁世隱居,竟不逢時?!?/p>
【第17句】:遁俗無悶[dùn sú wú mèn]
【解釋】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出處】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p>
【第18句】:遁跡桑門[dùn jì sāng mén]
【解釋】指避開塵世而出家為僧。桑門,即沙門。
【出處】清·鈕琇《觚?!涔帧罚骸笆瘽蜕幸郧俺谑遥蒇E桑門,結茅于微之黃山?!?/p>
【第19句】:遁逸無悶[dùn yì wú mèn]
【解釋】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出處】南朝·梁·江淹《無為論》:“欲使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舒卷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
【第20句】:遁陰匿景[dùn yīn nì jǐng]
【解釋】指隱藏形跡。
【出處】晉·陸云《南征賦》:“遁陰匿景,靜言勿嘩?!?/p>
【第21句】:遁世絕俗[dùn shì jué sú]
【解釋】指隱居而屏絕世俗往來。同“遁世離俗”。
【出處】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擯棄而不容之感,遁世絕俗之悲,泥而不滓,蟬蛻污濁之外者,詩也。”
【第22句】:遁世遺榮[dùn shì yí róng]
【解釋】指避世隱居而拋棄榮華富貴。
【出處】晉·慧遠《答何鎮南書》:“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p>
【第23句】:遁光不耀[dùn guāng bù yào]
【解釋】遁:隱藏;耀:顯耀。隱去光芒,不使顯耀。比喻暗中做好事,不向人們顯示。
【出處】唐·韓愈《答竇秀才書》:“辭重而清約,非計之得也。雖使古之君子積道藏德,遁其光而不耀?!?/p>
【第24句】:遁跡潛形[dùn jì qián xíng]
【解釋】遁、潛:隱藏。跡、形:蹤跡,形跡。指隱藏蹤跡和身形。
【出處】明·張景《飛丸記·園中落阱》:“若要行刺呵,要隱。當遁跡潛形,翦蔓除根才事穩?!?/p>
【示例】他干了壞事,只好遁跡潛形了。
【第25句】:遁天妄行[dùn tiān wàng xíng]
【解釋】指違背自然規律而胡作非為。
【出處】南朝·宋·宗炳《明佛論》:“皆違理謬感,遁天妄行,彌非真有矣?!?/p>
【第26句】:遁跡空門[dùn jì kōng mén]
【解釋】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同“遁入空門”。
【出處】《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無路,因此上,來披剃,遁跡空門?!?/p>
【示例】智明長老遲疑不語,自己是個萍蹤浪跡之人,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已成過眼煙云,今已遁跡空門。 ——《今古傳奇》1983年第4輯
【第27句】:遁天倍情[dùn tiān bèi qíng]
【解釋】指違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說,違背天性與真情。倍,通“背”。
【出處】《莊子·養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示例】棄惇德而染澆風,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其不漸摩而與漢物化者寡矣。 ——嚴復《原強》
【第28句】:遁世幽居[dùn shì yōu jū]
【解釋】指避世而深居不做官。同“遁世隱居”。
【出處】北齊·劉晝《新論·遇不遇》:“齊之華士,棲志丘壑,而太公誅之之;魏之干木,遁世幽居,而文侯敬之?!?/p>
【示例】杜門宴坐無傷道,遁世幽居也是賢。 ——元·耶律楚材《西域和王君玉》之十六
“遁”結尾的成語【第1句】:深藏遠遁[shēn cáng yuǎn dùn]
【解釋】藏身于深密之處,遠遠地離開人群。指逃避塵世而隱居。
【出處】宋·楊萬里《論相上》:“君子有深藏遠遁,以自脫天下之譏而已?!?/p>
【第2句】:禽奔獸遁[qín bēn shòu dùn]
【解釋】遁:逃避。指禽獸奔逃躲避。比喻人奔波追逐。
【出處】宋·蘇洵《審勢》:“及其后世失德,而諸侯禽奔獸遁,各固其國,以相侵擾,而其上之人卒不語?!?/p>
【第3句】:鑿壞而遁[záo pī ér dùn]
【解釋】壞:沒有燒過的磚瓦、陶器等。遁:逃避。謂隱居不仕。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p>
【示例】宮保一定要先生出來做宮,先生卻半夜里跑了,一定要出來搖串鈴。試問,與那鑿壞而遁,洗耳不聽的,有何分別呢?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第4句】:望風而遁[wàng fēng ér dùn]
【解釋】遠遠望見敵人的蹤影或強大氣勢,即行遁逃。
【出處】《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九十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戎車未屆,乃先以帛,書軍號其上,仍書一符,于郵亭遞之,以壯軍聲。蠻酋懲交阯之敗,望風而遁。”《金史·溫迪罕蒲里特傳》:“賊識其旗幟,望風而遁?!?/p>
【示例】這日離樊城不上十里,日早落了。對面忽來一游騎,車夫望風而遁?!濉の盒闳省痘ㄔ潞邸返谒氖寤?/p>
【第5句】:倉皇退遁[cāng huáng tuì dùn]
【解釋】倉皇:匆忙,慌張;遁:逃跑?;呕艔垙埖赝藚s逃跑。
【第6句】:鑿坯而遁[záo pī ér dùn]
【解釋】指隱居不仕。同“鑿壞以遁”。
【出處】語出《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為天下顯武。”
【第7句】:鑿壞以遁[záo pī yǐ dùn]
【解釋】指隱居不仕。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
【第8句】:朝令夜遁[zhāo lìng yè dùn]
【解釋】令:召。早上被征召,晚上就隱退。形容甘于隱居避世。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p>
【第9句】:追亡逐遁[zhuī wáng zhú dùn]
【解釋】追擊敗逃的敵人。同“追亡逐北”。
【出處】《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p>
【第10句】:聞風遠遁[wén fēng yuǎn dùn]
【解釋】風:風聲,消息;遠遁:遠逃。聽到一點風聲就逃得遠遠的。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夸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第11句】:聞風逃遁[wén fēng táo dùn]
【解釋】風:風聲,消息;逃遁:遠逃。聽到一點風聲就逃得遠遠的。
【出處】明·徐渭《英烈傳》第四十四回:“只見城門大門,百姓攜老扶幼,一路跪接,備說鎮守元將,聞風逃遁。”
【示例】只是易瑛呢?要是聞風逃遁了怎么辦? ——二月河《乾隆皇帝》三十
【第12句】:聞風自遁[wén fēng zì dùn]
【解釋】聞:聽到;風:風聲,消息;遁:逃跑。聽到風聲自己逃跑了。形容非常怕對方。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二:“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夸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p>
【示例】天有久雨,俟晴,破了太原,遼兵聞風自遁,不必益兵。 ——明·無名氏《楊家府演義·繼業夜觀天象》
【第13句】:高飛遠遁[gāo fēi yuǎn dùn]
【解釋】躲避到遠方去,擺脫不利環境。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惜誦》:“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
【示例】事不宜遲,趁早高飛遠遁,不要連累別人。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
“遁”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飛遁離俗[fēi dùn lí sú]
【解釋】飛遁:指隱退。指隱退而遠離塵俗。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啟》:“隱居大荒之庭,飛遁離俗?!?/p>
【示例】我羨慕那種飛遁離俗的隱居生活。
【第2句】:肥遁鳴高[féi dùn míng gāo]
【解釋】退隱不做官,自以為清高。
【出處】《周易·遁》:“上九,肥遁,無不利?!?/p>
【示例】昨兒聽先生鄙薄那肥遁鳴高的人,說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第3句】:潛遁幽抑[qián dùn yōu yì]
【解釋】潛遁:隱匿、躲藏;幽抑:幽居。逃避世俗,過隱居生活。
【出處】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
【第4句】:離世遁上[lí shì dùn shàng]
【解釋】超脫世俗,回避君上。
【出處】《韓非子·八說》:“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p>
【第5句】:飛遁鳴高[fēi dùn míng kāo]
【解釋】飛遁:指隱退。遠離塵俗,自鳴清高。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啟》:“飛遁離俗?!?/p>
【示例】昨兒聽先生鄙薄那肥遁鳴高的人,說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