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擿”的成語(18個)
本文整理了擿埴索途、發奸擿伏等含“擿”的成語18個,其中“擿”開頭的成語8個,“擿”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擿”開頭的成語【第1句】:擿埴索途[zhāi zhí suǒ tú]
【解釋】指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同“擿埴索涂”。
【出處】《蘇軾集·錄單鍔吳中水利書》:“鈞曰:‘水之患,天數也。’按行者駕輕舟于汪洋之陂,視之茫然,猶擿埴索途,以為不可治也。”
【第2句】:擿奸發伏[tī jiān fā fú]
【解釋】揭露舉發隱秘的奸人和壞事。
【出處】《三國志·任蘇杜鄭倉傳》:“自太祖迄于咸熙,魏郡太守陳國吳瓘、清河太守樂安任燠、京兆太守濟北顏斐、弘農太守太原令狐邵、濟南相魯國孔乂,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伏,咸為良二千石。”
【示例】孫元規知杭州,擿奸發伏,號為神明。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九
【第3句】:擿伏發隱[tī fú fā yǐn]
【解釋】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
【出處】《漢書·趙廣漢傳》:“其發奸擿伏如神,皆此類也。”《三國志·魏志·倉慈傳》:“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伏,咸為良二千石。”
【示例】蒞任之手,擿伏發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宄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九
【第4句】:擿抉細微[tī jué xì wēi]
【解釋】擿抉:挑剔。挑剔細微小事,專指小毛病,
【出處】《三國志·吳志·步騭傳》:“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疵,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
【第5句】:擿埴索涂[zhì zhí suǒ tú]
【解釋】擿埴:敲地;索:探求;涂:道路。指盲人用杖點地探求道路。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
【出處】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示例】近時雜志之作者亦伙矣,姱詞以為美,囂聽而無所終,擿埴索涂,不獲則反復其詞而自惑。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
【第6句】:擿植索涂[zhāi zhí suǒ tú]
【解釋】謂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同“擿埴索涂”。
【出處】唐·段成式《西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上》:“方蒙袂輯履,有憤于黔婁,擿植索涂,見稱于揚子,差不同耳。”
【第7句】:擿伏發奸[tī fú fā jiān]
【解釋】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
【第8句】:擿埴冥行[zhì zhí míng xíng]
【解釋】擿埴:敲地。指盲人用杖點地探求道路。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
【出處】章炳麟《論漢字統一會》:“豈日本語通儒其材力必不漢人若?正由素未識字,故擿埴冥行如此也。”
“擿”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發奸擿伏[fā jiān tì fú]
【解釋】發、擿:揭發;奸: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出處】《漢書·趙廣漢傳》:“其發奸擿伏如神。”
【示例】聞丈人發奸擿伏,惠化如神,何以至此? ——《南史·傅琰傳》
【第2句】:抉瑕擿釁[jué xiá tī xìn]
【解釋】抉:挑出;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毛病;擿:揭發;釁:嫌隙,破綻。形容尋求缺點和破綻,故意挑剔。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陳元傳》:“遺脫纖微,指為大尤;抉瑕擿釁,掩其弘美;所謂‘小辯破言,小言破道’者也。”
【第3句】:冥行擿埴[míng xíng zhì zhí]
【解釋】冥:昏暗;冥行:夜間行路;擿:點;埴:地。夜間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著手杖點地而行。比喻研求學問,不識門徑,暗中探索。
【出處】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示例】先生之言出,學者凡讀漢儒經子漢書之注,如夢得覺,如醉得醒,不至如冥行擿埴。 ——清·阮元《周禮漢讀考序》
【第4句】:理冤擿伏_解釋_出處_示例_典故_故事_歇后語[lǐ yuān tī fú]
【解釋】理:治理;擿伏:揭發隱秘的壞事。伸雪冤屈,揭發隱秘的壞事。
【出處】明·徐渭《女狀元》第四出:“這三起事都問得絕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
【第5句】:搜章擿句[sōu zhāng tī jù]
【解釋】搜:搜索;章:章節;擿:指使;句:句子。搜集文章,摘取章句。
【出處】《新唐書·段秀實傳》:“舉明經,其友易之,秀實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乃棄去。”
【第6句】:發隱擿伏[fā yǐn tī fú]
【解釋】揭露隱蔽的壞人壞事。
【出處】宋·秦觀《越州請立程給事?秈米礎罰?“[程給事]發隱擿伏,敏捷如神。”
【第7句】:發擿奸伏[fā tì jiān fú]
【解釋】發:揭發。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法雄傳》:“善政事,好發擿奸伏,盜賊稀發,吏人畏愛之。”
【示例】參天學術,然剛果嚴深,喜發擿奸伏,不假貸。 ——《宋史·李參傳》
【第8句】:聲偶擿裂[shēng ǒu zhé liè]
【解釋】偶:成對;擿:選取。形容文章的句子兩兩并列,聲調平仄相對及選用古人的好句子。
【出處】宋·歐陽修《蘇氏文集序》:“見時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擿裂,號為時文,以相夸尚。”
【第9句】:擒奸擿伏[qín jiān tī fú]
【解釋】擿:揭發。捉拿暴露的壞人,揭發隱伏的歹徒。
【出處】《太平廣記》卷一七一引《紀聞·蘇無名》:“無名歷官所在,擒奸擿伏有名。每偷,至無名前,無得過者。”
【示例】擒奸擿伏撫弱遏強,井邑肅然。 ——《續古文苑·無名氏〈唐莫州唐興軍都虞候兼押衙試鴻臚卿鄭府君墓志銘〉》
【第10句】:理冤擿伏[lǐ yuān tī fú]
【解釋】理:治理;擿伏:揭發隱秘的壞事。伸雪冤屈,揭發隱秘的壞事。
【出處】明·徐渭《女狀元》第四出:“這三起事都問得絕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