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架的近義詞
[mark_b]
炮架的相關詞: 炮眼、炮膛、炮火、炮子、炮口、炮聲、炮竹、炮人、炮衣、炮頭
[/mark_b]
炮架的意思:亦作“礮架”。支炮的架子。宋 陳規《守城錄》卷二:“每砲於城立一人,專照斜直遠近,令砲手定放,小偏則移定砲人腳,太偏則移動砲架。”宋 石茂良《避戎夜話》卷上:“惟砲架最難制御。”《水滸傳》第一一三回:“便就船里,搬過砲籠、砲架來,都藏埋衣甲船內。”《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時 徐達 令四十八衛將士,每衛製 襄陽 礮架五座,他礮架各五十餘座,晝夜礮聲不絶。”
炮架的拼音:[ pào jià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炮座:插畫師是繪制廣泛用于各種場合的圖畫的專業繪畫人員。有時,插畫師會碰到一些從未想過,從來接觸過,也沒有任何經驗的插畫委托。對于插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限制自己的特點,要具有融通性,不管處于何種狀態都不要丟掉自己的風格。如果在紙上繪畫時可以顯示自己獨特的風格,而當紙變成了塑料或者繪畫工具發生了變化時,作者的風格或特色也完全發生了變化,這樣是絕對不行的。嘗試不同類型的事情,將成為擴大插畫師創作范圍的契機。即使是從未接觸過的事情也不要畏縮,靈活處理這些事情!
【第2句】:炮格:古代的一種酷刑。
【第3句】:炮頭:舊指土匪隊中掌管若干槍手的小頭目。
【第4句】:炮艇:護衛艇。
【第5句】:炮樓:高的碉堡,四周有槍眼,可以瞭望、射擊。
【第6句】:炮彈:炮彈是指口徑在20mm以上,利用火炮發射,完成殺傷,爆破,侵徹及或其他戰術目的作用的彈藥。通常包括風帽、彈丸(戰斗部)、引信、彈帶、底火和藥筒(內裝發射藥)等幾部分。根據裝彈方法,分成定裝彈和分裝彈兩種,定裝彈將彈丸和藥筒合一,裝填時,彈丸和藥筒一起裝填;而分裝彈在裝填時先裝填彈丸,再裝填藥筒。
【第7句】:炮眼:【第1句】:掩蔽工事的火炮射擊口。
【第8句】:炮仗:爆竹。
【第9句】:炮口:大炮的射出口。
【第10句】:炮子:炮子,指槍彈和小炮彈的俗稱。
【第11句】:炮火:指戰場上發射的炮彈與炮彈爆炸后發出的火焰:~連天。
【第12句】:炮膛:炮筒里放置炮彈和射擊時炮彈穿過的圓筒狀空腔。
【第13句】:炮擊:炮擊,指用火炮進行猛烈射擊。
【第14句】:炮衣:套在炮外面的布套。
【第15句】:炮場:用以演習發炮的廣場。《宋史·仁宗紀二》:“﹝ 景祐 二年八月﹞甲戌,幸 安肅門 砲場閲習戰。”
炮架造句:
【第1句】:炮兵們推著炮車,炮已上了炮彈,在前面拖炮的車已分開,兩個人扶著炮架,四個人走在車輪旁,其余的人都跟著子彈車。
【第2句】:楊氏兄弟于是叫囂要武力報復,楊茂賢的兒子還倡狂地把一尊鋼炮架到了相鄰的中國南傘口岸海關前,以示威脅。
【第3句】:,日軍第二次侵占天長縣時,有騎兵人,把大炮架在碑岡之西土城的高地上,對著感蕩湖對岸的夾莊轟擊,一發發炮彈擊中湖岸農民的住房。
【第4句】:,當紅須綠眼的英國人把大炮架到大清朝的眼皮底下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奉旨與洋人交涉。
【第5句】:當”墨菲”跌倒后,被炮架輪子輾過他的腿,肌肉嚴重撕裂及骨折,駐場的一位獸醫即時為”墨菲”止痛。
【第6句】:扶靈隊在新加坡*理官邸斯里淡馬錫,為該國建國*理李光耀的靈柩蓋上國旗,之后將李光耀靈柩移送到拖曳炮架。
【第7句】:加個護板,做個炮架,洗刷打磨干凈,沒準可以當平射炮用呢!
【第8句】:嘿嘿,虎門炮臺多銹蝕,日曬雨淋,毫無苫蓋,不獨炮架木質易于朽爛,鐵炮也每多銹蝕,降低火炮設備完好率,也增加了火炮炸裂事故。
【第9句】:此時會場里早已擠滿各家報社、電視臺記者,各式長槍短炮架得滿滿當當,只等主角到來。
【第10句】:火炮兩旁增加炮耳,讓火炮可以架設在炮車或炮架上面,這樣就可以調整射擊角度了。
【第11句】:李光耀的靈柩被軍人組成的扶靈隊搬上炮架并移出國會大廈。
【第12句】:據報道,當天,扶靈隊在新加坡*理官邸斯里淡馬錫,為李光耀的靈柩蓋上國旗,之后將李光耀靈柩移送到拖曳炮架。
【第13句】:該炮尾栓為山內式,炮架采用叉狀架,全重斤,仰俯角從負到正。
【第14句】:當皇家禮炮表演時,炮兵帶著馬匹列隊拉著大炮依次疾馳奔跑,但”墨菲”絆倒了,牠的腿捲入炮架的大輪子下,然后牠被拖倒在草地上滑行了一段距離。
【第15句】:生產槍、炮、槍彈、炮彈,與其配套的炮架、銅殼、底火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