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為什么非要“數九”呢?
“數九”習俗起源于何時,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但可以肯定的是,“數九”這種說法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數九,就是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這其實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摸索出的冬天寒暖變化的規律。當然,也有盼著冬天早些過去,春天早點到來的意思。
對“數九”最好的概括,當是我國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了。我國幅員遼闊,氣候也不盡相同,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不盡相同。北方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代南方有一個數九歌是這么描述人們過冬的情形的:
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蒼蠅垛屋;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八九七十二,貓狗躺涼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腳眠,蚊蟲跳蚤出。
俗諺有云:“頭九暖,九九寒”。人們發現如果起頭九天暖和,則跟著來的整個冬天都會特別冷。
《燕京歲時記》中說:“冬至三九則冰堅。”意思是,從三九起就進入數九寒天中最冷的階段了。后來,一般人們都認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實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時間。只不過剛進三九的頭幾天,寒暖變化大,一下暴冷,身體不太適應,顯得格外寒冷,而到四九,雖然溫度比三九低,但溫差變化小,便感覺不如二九進入三九時這么冷了。
《冬天為什么非要“數九”呢?》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