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的風(fēng)俗和禁忌
【第1句】:點灶燈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這種風(fēng)俗始于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yù)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第13句】:十四神看燈,【第15句】:十六人看燈,【第17句】:十八鬼看燈”之說,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luò)繹不絕。明末清初,城中包壯行家做出的彩燈聞名遠近,稱為“包燈”。這天,鄉(xiāng)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傍晚,農(nóng)家有煨百蟲、放燒火、爆白花之舉。人們還要請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難問題。解放后,城市元宵活動以燈會為主,在文化宮、文化館、公園等地設(shè)燈景,供群眾觀賞娛樂。
【第2句】:楊公十三忌
大多數(shù)人們都知道農(nóng)歷的正月十三,忌做活,忌出行,這是為什么呢?舊俗迷信以農(nóng)歷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兩天為百事禁忌日,此稱為“楊公忌日”,又稱“楊公十三忌”。世傳為唐代風(fēng)水宗師楊筠松所訂定。這十三個“忌日”分別是正月【第13句】:二月【第11句】:三月初【第9句】:四月初【第7句】:五月初【第5句】:六月初【第3句】:七月初【第1句】:七月廿【第9句】:八月廿【第7句】:九月廿【第5句】:十月廿【第3句】:十一月廿【第1句】:十二月十九。
楊筠松(834-906年),名益,字筠松,號救貧,贛州人。中國四大堪輿明師之一。因楊筠松一生用堪輿之術(shù)為無數(shù)貧人造葬作福,深得民心,人們尊稱他為楊救貧。楊公一生傳奇頗多,一生用所學(xué)堪輿之術(shù)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貧苦,期間有歹人、惡人要挾楊公點地,楊公不從;期間有政客、歹惡之人得不到他點的吉地,期間加害楊公,楊公一生有十三次被害,因楊公救人無數(shù),福德深厚,每次有驚無險,所以楊公有十三忌。楊公一生有十三忌就是惡人求不到吉地,變設(shè)法害死他,但吉人天相,善德必昌,每次都只有驚險,卻沒有給人害死,楊公的三千弟子變把那十三次受害的日子定為楊公忌日。他的弟子在這十三天內(nèi)便不為人造葬作福,在家為師做忌。
正月十三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三散花燈又稱散燈花、散燈,是古代人們于農(nóng)歷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晩上,在家中燃燈遍散各處以辟除不祥的民間風(fēng)俗。散燈還被叫做“散小人”,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順星》中記載:“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奧以至大門,燃燈而照之,謂之散燈花,又謂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意也。”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燈花”就是用普通的皺紋紙做成,一般要選五種顏色,雙數(shù)是絕對不可以的。燈花的制作過程也很講究,做之前必須要把手洗干凈,還要預(yù)備一塊潮濕的干凈毛巾,因為在“捻”燈花的時候手很容易變得光滑而沒辦法“捻”動燈花。
燈花一定要“捻”,“擰”和“捏”都不可以,這其中的學(xué)問可就大了,“捻”夠一定數(shù)量的燈花后就要放在一個干凈的容器里,在“散燈花”之前的一天要把燈花點上少許香油,讓燈花全部浸上香油,香油不宜過多,否則就把燈花“拿死”了,再散燈花的時候不輕易點燃。
到了散燈花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把預(yù)備好的“燈花”拿出來,一家老小開始“散燈花”,屋里院里的各個角落都要散到,一直散出家門也就把一年的壞運氣帶走,同時好運氣降臨。
《正月十三的風(fēng)俗和禁忌》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