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熱議:融媒體時代下影視作品的策劃
近日,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原秘書長、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原主任、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饒曙光,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融媒體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皇甫宜川,國家一級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冉平,四川省影視藝術聯盟主席、影視投資出品人、制片人張顯達蒞臨我校,與電影學院部分師生一起,就“融媒體時代下影視作品的策劃與創意”主題開展座談。學校領導劉振華、王春利參加座談會。饒曙光主持會議。
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原秘書長、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原主任、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饒曙光
冉平是熱映電影《封神》的編劇,他對“編劇思維在融媒體語境下的設置”進行了剖析與講解。冉平表示,“一個合格的編劇是要基于對故事的思考確定故事策略,以開放的態度和各方面溝通達成共識”。比如電影《封神》對原著《封神演義》的改編,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基底塑造了姬發這一個英雄形象。冉平把多年來積累的關于做好編劇的心得,分享給了與會的嘉賓和師生。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融媒體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皇甫宜川
張顯達鼓勵吉動師生向冉平老師看齊,把吉動原創的電影——《山海經》做得更好。在策劃和創意方面,他鼓勵大家做“熟悉的生活”,用自己最熟悉的手段,實事求是地做好藝術的基礎工作。真正的電影應該扎根人民,用真的故事去分享和創作,學生們在學校內加強基礎課的練習才能為未來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張顯達建議同學們多讀經典,多練習基本功,加之創意體現,定位好自己實力,才能拍出更好的作品。
國家一級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冉 平
皇甫宜川表示,來到吉林動畫學院,看到這么多電影新生力量正在學習深造,覺得非常欣慰。他指出,在現在的融媒體語境下,互聯網的變革意味著“電影會重新誕生”,電影增添了媒介的意義,數字技術的發展也會讓動畫產業進一步發展,同時給傳統意義的電影賦予新的含義。他呼吁大家從創作、策劃出發不斷思考嘗試,讓自己的想法有一天可以變成優質的內容并傳播下去。
四川省影視藝術聯盟主席、影視投資出品人、制片人 張顯達
饒曙光對以上專家的發言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電影宣傳的重要性。電影作為一種注意力經濟,就是要吸引大家的眼球,通過活動讓大家對電影有更多的關注,電影的活動應該是要電影成為文化和社會的熱點。同時,真正的電影人是保持了對電影的初心保持了對電影的情懷,才能做出真正好的電影作品。
在提問環節,師生積極提問,專家詳盡解答。
在回答“對于電影產業的良性發展,是導演中心制還是制片人中心制的問題?”時,張顯達說:兩者沒有區別,是有融合性的。由我做電影的經驗來看,這大部分是要看出品方的建議,應該是項目的負責人說了算。甚至有時候好的創意,導演和制片方可能還會有一些沖突。這關系電影整個制作非常細枝末節的問題;皇甫宜川認為:從今天座談題目“創意和策劃”來談,電影應該是集合的藝術,無論是哪個中心制,這是與你的創意有關系的,我們做了很多的電影活動,也帶了很多的青年導演,這種情況就會以青年導演為主,但一些更大的項目,一定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職位的中心制。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靈活的,我們不應該在意這兩者的中心制,而是“創意”本身;饒曙光從對投資者負責的角度回答道:這個問題是由美國好萊塢的制度引起。美國更多的是制片人中心制,而國內前期大部分是導演中心制,所以我們呼吁制片人更懂藝術,也呼吁導演理解資金投資的不易,對投資者負責,這才能保證電影制作的更好運轉。
有老師問:“關于編劇在策劃階段介入的問題,編劇該怎樣根據觀眾的層級做更好的融合,有沒有什么技巧?”冉平說,這沒有確定的公式,這取決于電影的市場和上線的時間,我們要推測觀眾可能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但每個電影都會面對時效的問題和用戶群體變化的問題,盡管如此,基于之前的判斷,總的趨勢還是可控的。所以我們要做到在前期的預測中,盡量讓電影在預定的時間上線,并接受問題發生的偶然性。因此既然不可控原因這么多,我們可以選用這個方法:與其“指哪兒打哪兒”,不如“打哪兒指哪兒”。
部分師生參加座談會聆聽了業界頂級專家們關于“影視作品策劃和創意”論述,還與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解疑釋惑,難得的一次“頭腦風暴”使大家了解了業界前沿發展動態,更深入體悟“學研產一體化”的辦學理念,對今后教學和實踐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